当前位置:首页>诗词大全>王昌龄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

〔唐代〕王昌龄

yuèyànchǔwángfēi
zhēngnòngliánzhōushuǐshī湿
láishíkǒuhuāyíng
cǎijiāngtóuyuèsòngguī
luóqúncái
róngxiàngliǎnliǎngbiānkāi
luànchízhōngkànjiàn
wénshǐjiàoyǒurénlái
yuèzuòguìzhōu
háijiāngguìwéi
shàngshuǐmiǎomàn
qīngjiāngchūshè
zhāirónghuā
zhāiróng
jiāngguīwèn婿
yánqiè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译文

  《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注解
赏析
《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诗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译文

其二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关于荷花的诗

  •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 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亭。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 咏新荷应诏诗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微根纔出浪。短{韩韦=余}未摇风。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 采莲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