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词大全>刘桢

赠从弟

〔魏晋〕刘桢

tíngtíngshānshàngsōng
zhōngfēng
fēngshēngshèng
sōngzhījìn
bīngshuāngzhèngcǎn
zhōngsuìchángduānzhèng
nínghán
sōngbǎiyǒuběnxìng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解
1
亭亭:高耸的样子。
2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
一何:多么。
4
劲:刚劲。
5
惨凄:凛冽、严酷。
6
终岁:这里是指松树的腰杆。
7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赏析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一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创作背景
《赠从弟》共三首,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刘履评价其为“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看似只是在勉励堂弟,其实也是在勉励自己要有坚强的品行和傲骨,不在混乱的时代沉沦下去。

刘桢的诗

  • 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

    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灯曜闰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

  • 赠从弟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

    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关于初中古诗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