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词大全>吴均

咏雪

〔南北朝〕吴均

wēifēngyáotíngshù
xuěxiàlián
yíngkōngzhuǎn
níngjiēhuā
jiànyángliǔchūn
jiànguìzhībái
línglèiréndào
xiāngkōng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译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解
1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
2
凝阶:凝结于台阶。
3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
4
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5
零泪:落泪。
6
道:诉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创作背景

吴均的诗

  •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咏雪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赠杜容成

    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问我来何迟,山川几纡直。答言海路长,风驶飞无力。昔别缝罗衣,春风初入帏。今来夏欲晚,桑扈薄树飞。

  • 行路难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 答柳恽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轴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关于的诗